
白羽肉種雞經過二十周左右育雛育成期的公母分開飼養管理,在加光開產前需要將種公雞按合適的比例混入母雞群內,在混群前對種公雞的挑選、混群時間的適宜和混群后的公母分飼對產蛋期種雞受精率的影響尤為重要。因為混群后公母雞感情培養及公雞體重變化直接影響著產蛋期的受精率,所以通過合理的混群時間、方法及合適的公母比例,我們才能得到較高的受精率,獲得更大生產經濟效益。下面就目前為我們比較常見的“二高一低”的雞舍結構,重點介紹平養父母代種雞混群管理要點。

1、種公雞一般在21~23周達到混群要求,22周混群更有利于控制公母雞的體重和均勻度,混群后的公母雞配合度最佳。
2、混群太早公雞容易偷吃母雞料,公雞體重增加過快影響全程受精率指標;混群太晚公雞過于成熟會造成交配時的傷害并影響受精率。
1、轉群前對種公雞進行逐只體重分群,將種公雞按體重情況分為的大、中和小三類,混群時要注意小母雞配小公雞、中母雞配中公雞和大母雞配大公雞,并提前計算好各舍所需轉入的公母雞數量。
2、在混群前種公雞的健康、體重和均勻度是首先要考慮的因素,混群之前淘汰性能不好及個體小的公雞。好的種公雞一般表現為雞冠、肉垂和臉色紅潤,毛色發亮,脛長,胸肌瘦而結實,背部平直不彎曲、無畸形,腿和腳趾強壯挺直、無缺陷,而對交配的成功起到重要輔助作用的喙部不能過長或過短,下喙很長的公雞交配成功率相對較差。
3、初期公母比例不宜太高,后期公母比例不宜太低。循序漸進地進行公母混群最為理想,22~24周時先混入5%~6%比例的公雞,隨后觀察雞群的配合程度和行為緩慢再增加公雞的混群比例,25周增加1%、26周增加0.5~1%,到27周左右時公雞的比例增加到7.5%~8%左右。避免公母比例太高產生過度交配,造成母雞害怕公雞,躲在棚架上不敢下棚架,母雞死淘率增加;公雞爭斗(飼料、母雞),受精率差;交配不足,錯失交配機會造成早期孵化率較低。

1、轉群后種公雞在中間墊料圈養5-7天后即可混群,訓練公雞適應新的喂料系統。公母混群前1-2天將公雞鼻骨串好,在平時的日常管理中發現公雞鼻骨缺失及時更換。
2、公雞串完鼻骨后將中間墊料的隔離網拆掉進行公母混群工作,早上喂料時注意關注母雞料線和公雞料線是否存在偷吃料的雞只并及時進行挑出。
3、轉群后種公雞料線采用自動升降方式,喂料時公雞料線先開始運料和下降,公母雞采用黑燈運料方式,開燈前公雞料線下降到合適的高度。
4、在早上喂料時注意觀察母雞料線內是否用公雞,公雞料線上是否有母雞,一旦發現立即抓出防止種公雞偷吃母雞料造成體重過肥。
5、槽式料線格柵完整無缺損,格柵間距均勻。
6、槽式料線加強對料線拐角、料箱和電機等處防護檢查,防止間隙過大造成公雞偷吃料。
7、公雞不剪冠或剪半冠有助于限制公雞的頭鉆進防棲柵。
8、公雞料線高度要合適使母雞夠不到偷吃公雞料,公雞的喂料設備應該牢固不能搖晃,公雞料位要合適8只/盤。
9、公雞料線能夠精確而快速地運料,最好公雞料線能安裝自動升降系統。

1、21-28周是種公雞的生殖系統的快速發育期,這段時間種公雞面臨免疫、混群、加光和交配等應激的累加,這段時期使用山東海能公司含有25-D、多種維生素和氨基酸的液態維生素太維1000產品,既可以緩解雞群應激、補充所需的維生素和氨基酸,又可以促進種公雞睪丸的發育,保證整個產蛋周期孵化指標的穩定。


2、21-25W是種母雞面臨免疫、加光和開產等生理應激疊加時期。這段時期使用山東海能公司含有25-D、多種維生素和氨基酸的液態預混料太維1000,既可以補充種雞所需的維生素,平衡機體氨基酸水平,減輕這段時期生理應激的疊加,又可以保障種母雞適時開產、到達高產、穩產和延長產蛋高峰期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