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切關注天氣預報,提前做好應急準備。尤其是關注冬季溫度驟降或者寒潮暴雪等極端惡劣天氣,檢查養殖水管等設施設備,提前做好水管的防凍裂工作,如加裝保暖稻草等。檢修養殖場發電機、增氧機、保溫或加熱等設備裝置,防止冬季惡劣天氣造成斷電、斷氧和極端低溫等,堅持早晚巡塘,減少或停止投喂飼料。同時進行畜水保溫工作,提高池塘水位不僅能減緩水溫的下降速度,提高水產動物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又能防止水產動物因水溫突然驟降到5℃以下時引起凍傷或應激反應。生產過程中,加強養殖工人管理,完善排班工作,防范發生聚集性新冠病毒感染,避免發生無工可用的情況,對感染者要做到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待恢復健康后爭取早日返崗。適當儲備防疫物資和養殖生產物資,如采購適量口罩、消毒劑、部分常用藥等,養殖生產上則可以采購一定量的化學增氧劑、水體消毒劑等,便于應對養殖水體嚴重缺氧等突發狀況。
冬季惡劣雨雪天氣易使養殖水面形成不透明冰層,造成冰下水體缺氧。此外,大雪天氣也會使養殖水體中溶解氧嚴重不足,極易造成養殖魚蝦缺氧。因此建議做好以下幾點:一是控制養殖密度,保證充足溶氧,避免水質惡化;二是及時掃除冰面積雪,保證光線透入水中,在結冰的水域,鑿穿冰層形成若干通氣孔,有條件的可進行冰下增氧。冬季惡劣天氣下,由于溫度驟降容易造成水產養殖魚蝦的凍傷甚至是死亡,在蓄水保溫的前提下,要避免在低溫雨雪冰凍天氣臨時加水,以免造成養殖動物上浮而出現凍傷、凍死等現象,可在氣溫較高的晴天午后將淺水面經日曬升溫的水注入魚塘。1.羅非魚、羅氏沼蝦、南美白對蝦等不耐低溫品種,在水溫降至13-15℃時就易形成凍害,應根據天氣情況及時做好防凍害工作,必要時及早出售。2.海水貝類養殖池塘則應減少灘面干露時間,需干露時選擇氣溫相對較高的午間。3.網箱養殖生產則應保持網箱水流通透,盡量不拉網箱,確實需要時,應細心操作,減少機械損傷,以防病菌感染。4.設施養殖生產應日常檢查大棚等保溫設施和充氧、供暖設備,保證溫室正常運行。降雪后需及時清理戶外設施設備上積雪和積冰。 冬季惡劣天氣容易造成溫度驟降,導致魚體凍傷,容易暴發水霉病、小瓜蟲病、赤皮病等,應加強水產養殖用藥和其他投入品管理,科學合理規范用藥,具體可參照《水產養殖用藥明白紙2022年1、2號》,如可使用“復方甲霜靈粉”等藥物防治水霉病,發病時期每月全池潑灑含氯石灰(水產用)。在疑似病害出現苗頭時,保持水體的高溶氧、低氨氮和亞硝氮狀態,維持溫度、pH和鹽度等水質指標穩定,盡可能降低患病魚蝦的死亡率。寒潮雨雪天氣,養殖從業人員要特別注意采取防寒、防凍、防滑等安全防護措施,并加強落實新冠疫情防控,切實將安全生產放在首位,在應對新冠疫情沖擊的同時,也要保苗種、保生產、保供應、保安全。【免責聲明】本文轉載自公眾號:浙江漁業互保協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學習交流。我們尊重原作者和單位的合法權益,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予以刪除。